..

无尽切片资源视频有广告!无尽

极速云视频在线手机观看!极速云

非凡

剧情简介

本片是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一部自传体电影。幼年的塔科夫斯基随着母亲(玛格瑞塔·泰瑞柯娃 Margarita Terekhova 饰)去亲戚家借钱,他独自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发现了一面镜子,并通过镜子审视自己,在巴赫的音乐中,塔可夫斯基的回忆慢慢带出了一系列的事件:电视上在播报一个口吃的年轻人通过催眠治痊了自己;一个被家庭忽视的妻子遇上一位迷路的乡村医生,两人之间产生若即若离的关系;一个未曾露面的叙述者与前妻在争吵;一个早熟的年轻人备受军事指导员的呵责。这些毫无关联的片段式回忆通过镜子串联起来,展现了导演对时间、历史、生活、土地、梦境等意象的哲学思考。 导演的母亲在影片中扮演艺术家的母亲;他的父亲,一位著名的俄罗斯诗人,在画外音中朗读自己的诗作。

镜子豆瓣评价:


迷幻宫园发表了评价:同样拍记忆:伯格曼的介质是意识,是由内向外的。浓重的混沌感,灵魂出窍,情绪是受感染的;塔可夫斯基的介质是环境,是外界本身。流水、烈火、镜面,氛围澄澈,光影绝佳,情绪却是难以捕捉的。我能欣赏美,但美并不都为我所爱。这类电影就像窥看他人的记忆,我能产生耦合感,一样也能产生排斥感。【2018-01-30】
UrthónaD’Mors发表了评价:黑白与彩色的闪回代表了战争与真实的残酷也有如彼此镜像之影~世界是镜像的也是虚幻的。矛盾的螺旋,心结的未解。没有人带你回到过去,没有人陪你老去,镜子里重重悲哀。【2011-08-02】
匡壹歌发表了评价:大家都在执着于把一部电影“看懂”,用一种贯穿始终的逻辑去解释它。但老塔本人其实是反对破解他的作品的。在他看来:<镜子>=艺术品,既无思想、寓意、情节、发展、结局,也不该滥用象征。观众离内容愈远,便离影像愈近。因此任何对电影的解读,也不过是一种自我投射。情绪直觉的触动与接近就已足够。【2014-01-21】
shu发表了评价:我认为这是最美的电影,像诗集,可以常常拿出来翻看。【2010-09-06】
Ocap发表了评价:4.5。草场那一幕太美了,仿佛风与心之所向,不同身之所往。当记忆、梦境与此刻交相互文,灵魂得以充当唯一的真实,而自察就是这首以镜为题的诗。—“语言无法表达一切感知,它们太苍白无力了。”—是啊,所以你需要电影,所以我们需要你的电影。【在豆瓣标记的第2000部电影】【2018-06-18】
牛腩羊耳朵发表了评价:与黑泽明最后一部《梦》一样,这是一部极其私人的电影,它是拍给自己看得。乡村随风起伏的树丛,城市公寓破败渍水的墙壁,镜子中一张张沉默的脸庞,被塔氏的诗歌和配乐晕成一幅幅如油画般的镜头。我们只能从中找到极小的一部分关于自己,剩下的属于千万影迷。【2011-09-03】
丁一发表了评价:“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行人经过此处,穿过象征的森林”——波德莱尔【2012-11-19】
熊仔俠发表了评价:電影中老塔的自傳元素並不能輕易地被按圖索驥。相反,這些自傳元素在疊加,交錯等穿越手法中,宛如鏡子的碎片一樣,需要觀眾去拼湊。另外,蘇俄前衛派Edward Artemiev的音樂跟電影中風起林響的場面結合得太完美了。PS:電影里有個穿幫鏡頭,難道老塔沒注意到?【2011-07-23】
欢乐分裂发表了评价:#重看#水的气息,火的热度,神秘扬起的风,犹在镜中,如在梦中;个体成长与历史进程的同步,撑起广袤时空,雨滴里的微观世界映照无垠宇宙;世事纷纭,时空迂回,只愿梦回童年木屋,打翻牛奶,目光流转过的静物储藏了父母相爱的时光。【2016-01-17】
冰红深蓝发表了评价:叙事结构与色彩转换都自成一派,不过诗意影像本身比条分缕析的阐释尝试更具直击心灵的力量。风吹草浪,气球,消逝的热气,崩落天花板,小鸟抛上;浮空,火屋与奶罐倾倒同[牺牲]。| 老塔惯用元素总结:长镜,极慢推镜(常至特写),巴赫,骤雨&漏雨,水沼&水草,燃烧的纸/叶/房子,马,狗,苹果,镜子,神迹。(9.5/10)【2016-06-20】
冰雪皇后昧拾金发表了评价:看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看过,但确实又真没看过。看一遍当然是不够的,片子的预设大概就是要让你重温无数遍。但我想只要是带着大脑进电影院,看懂主线还是没问题的。不知道吹嘘自己在电影院里睡着朋友这么做有什么意思。【2017-06-07】
内陆飞鱼发表了评价:火与雨,雾与光,温度与湿度,绿色与红色,彩色与黑白,缓缓而来。【2016-06-04】
seabisuit发表了评价:前苏联语境下塔科夫斯基的自传性电影,有些人做事就得有更多的人害怕,然后镜头就转向了墙上的斯大林。历史即镜子,水与火碎片似的不同时间黑白彩色交织的影像梦语,中国的片段也是一种对照,何况还有好多后世作品被影响对它参照的影子。北影节资料馆胶片版,每一部分的色调都不一样,巴赫的曲子配乐。【2016-04-20】
西湖天下景发表了评价:诗性往往是表达未经言明的状态,所指越含糊、复杂、抽象,能指就越丰富、开阔、无定。已知意义的镜头语言就是死亡的非诗性语言。关于童年,关于母亲,我们无法在塔可夫斯基的镜子里简单的找到幸福、慈爱、坚毅、牺牲、善良、含辛茹苦等等对应的公度和通约的预设意义,它的表达在寻常理解之外。而这些提炼过的、很不日常的、无指向性的对话、情绪和画面,恰恰塑造了电影的诗性。【2021-05-03】
芥末蘸酱发表了评价:摊手.无奈ing. 2016.4.24 @中国电影资料馆【2012-01-15】
峰峰峰峰发表了评价: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观众离内容愈远,便离影像愈近。一个终极的梦,无法诠释。【2013-08-26】
成知默发表了评价:#SIFF2016#镜头下的满眼苍绿实在美得动人心魄,恰如影片中引用的诗,摇曳跌宕宛如梦境。回忆与现实互为镜像,过去与现在交织映照,横亘在漫长岁月中的,是光阴仍无法抚平的丧失与伤痛。重看仍不是很懂。【2016-06-12】
狐发表了评价:父亲死于35年的“大清洗”。大火象征戰爭。成年后的“我”始终没有露面和父亲的缺席不谋而合。片头少年失语和片尾我的吶喊相呼應。风代表父亲,無形卻強大,聯係之後父親的夢中歸來,凱歌高奏。母亲是水,聖潔,卻被玷汙。西班牙内战,悲涼的苏联飞艇暗示社會主義理想的破滅,二戰,核爆,文革……【2010-03-13】
藍色夜晚的記憶发表了评价:黑白彩色分隔了过去与当下,梦境与现实,也传达了老塔对于记忆的感知状态。借助父亲的诗句外放情绪,用相同演员饰演不同的角色,镜子便成为了一种象征拼贴散乱琐碎生活点滴的介质,面对镜子的倒影,每个人的童年回忆都被赋予了静谧的诗意,在轻风拂过的原野化成了永恒的眷念|若曾共舞寂寞,谁还愿归来。(9.5/10)【2018-07-02】
津五渡发表了评价: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部电影,那就是诗意。老塔把父亲的诗转化成了影像诗,其实和「索拉里斯」讲了一样的主题,时间与记忆是人类永恒的命门,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人类还要做很多错事。可回首一生,与自己生命相交的一切组成了一生的记忆,这记忆无论清晰或者模糊,终究如同镜子中的一切,可望不可即。所以可以笑着流眼泪,所谓悲欣交集。【2018-10-25】
TWY发表了评价:无数面镜子,总有一面能看到自己,结合了战争与历史观和私人化的梦呓影像,塔可夫斯基打造了这部绝美的作品,暮年母亲拉着过去的孩子,放飞小鸟,草棚的火光,记忆在各个空间的梦中流淌,就像风一样,至此看完老塔全部长片。【2017-08-09】
Jeannels发表了评价:没有肉体的灵魂是有罪的,如同衣不蔽体的肉身没有思虑,便无所作为,没有灵感,便没有诗篇一个谜,永无答案:在那无人为伴地方舞过,谁还能归来?我梦见了另一种灵魂,它有着异样的装扮:它一边奔跑,一边燃烧,从猜疑奔向希望,它纯洁而透明,像燃烧的酒精,转瞬即逝只留下桌上那枝丁香:永存于记忆中【2016-01-06】
晚不安发表了评价:真正的诗影像:对意象的终极呈现,一次创作者与观众共同向意识深处的挖掘。如果“需要重看”是一种电影属性,那么《镜子》无疑拥有。塔可夫斯基用一部电影囊括所有东西(没有野心却达成效果),包括混乱的私人记忆、俄国的文化与历史。他提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传体,方法是建立一套无懈可击的美学系统,而它最终表现为一个浑然一体的无法复制的梦境。电影在形式上非常自由,探索表达的边界、自我的存在——自我表达到极致并不表现为自恋,反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普遍性”。尽管画外音在念诗,但语言还是为影像让步。镜头成为电影中的幽灵,游走于整个时空。我感知到的是一种力,而非故事、人物或情感。它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因而难以描述。观众再次陷入迷宫,却无意寻找出口。理性之门紧闭的时候,知觉之门洞开。面对电影这面镜子,我们将看到什么呢?【2019-02-10】
圆首的秘书发表了评价:真正的大师之作,无法逾越的巅峰。色彩的运用、镜头的控制、诗性的释放,开头结尾,纪录片段,无一不感人,无一不散发着哲性光辉。巴赫的约翰受难曲又为整部片子套上了一个繁复精致的神圣外壳。太棒了,太棒了。【2015-09-07】
胤祥发表了评价:绝对是塔爷最晦涩的一部。16个段落完全是把时间与记忆,完全以梦境和思维流的逻辑呈现出来,对纪录片的素材引用指向某种论文电影的方式。影片与[飞向太空]的主题和气质最为接近,有许多非常作者标签化的用法。【2006-08-06】
Lycidas发表了评价:@BFI Southbank 美得登峰造极,画外诗即全片灵魂,以尺丈量时间漫游于乌拉尔山,言语难以抚慰的雨水,接过命运系于马鞍之上,群山在雾中朦胧,大海扬起泡沫。“尘世的生活走到半途,我迷失在昏暗的树林深处”。【2015-11-06】
余小岛发表了评价:大概是看得最透彻的一部老塔电影,当然还是不敢说看懂了。。同样有着大量梦境般的场景,需要再看几遍才能弄清楚前后之前的联系。第一次发现老塔电影中的一些有趣细节,比如艺术家的家里挂在老塔《安德烈·卢布廖夫》的海报;还无意间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契诃夫。。。【2016-07-02】
德卡的羊发表了评价:92/100,用镜子审视,用影像勾连,用记忆作诗,无论悲喜合离。用水、火、土、气自然元素作拼图,放大环境声响来营造强视听,且每一个段落拥有一个主视觉+主听觉的明晰特质,看似没有逻辑没有节奏,但当完全结合之后的凝望方可感知这圆满的通灵,传递的能量似无穷无尽喷涌,塔已入化境,“神迹降临”般的作品。【2019-02-03】
非虚构发表了评价:0:02:09,话筒穿帮了。0:06:19,开篇背影缓推。0:08:37,人不转时机器在转。0:11:13,风给足了情绪。0:15:01,镜中火焰,人物从镜后走出走到火焰前,摄影机跟随。0:16:25,燃烧所带来的体验感极强。0:19:53,镜子老去的自己。0:22:16,从环境空镜开始,尽头出现人,镜头缓推过去,不怕长。0:25:53,老塔电影里少有的慌张感。0:33:37,舞蹈,表里不一的一面。0:37:38,声音的主人自始至终没有出现。0:41:08,因战争而离别,资料与故事合二为一。0:44:02,对书籍的使用。0:44:17,头发亮起来。0:46:28,一扇门,空间消解了时间与距离。0:49:23,场景变亮。0:50:38,屋内空无一人。0:53:43,父亲的童年杂糅在我的童年里。【2020-04-25】
alain.proust发表了评价:来自过去的记忆与未来的Dejavu构成的生命感受表现为从时间延伸到空间的在场,于浩浩汤汤的生命长河中泅渡的生命冲动,而唯有作为“永远略高于能指”的语言突现的诗歌才能比拟这种冲动。当轻风拂过草地、牛奶凝缩消失,思想从肉身囹圄中逃逸,攀爬回忆与想象边野漫溯,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2018-04-20】
蓦兰发表了评价:哪怕看不懂,也要摆出骄傲的姿态,大声说:“我看不懂!!!”【2018-01-27】
猫语猫寻发表了评价:一面被打破的镜子,每一个碎片里都盛满了情绪,就仿佛每一缕被藏到记忆宫殿里的小事,其实它们都不同寻常,因为是它们决定了你现在的模样。只是影片里的记忆都有些压抑。如导演所说书籍不是工资簿,而是一种宣言,诗人的使命在于激起心灵的火花而不是培养偶像崇拜。他的电影不是娱乐而是重现梦境。【2016-02-17】
塔塔君Minkun发表了评价:全片所有的过去、现在、未来都被分散成各自反照的破片,皆是为最后一幕而蓄力——一个大远景,摇过了空间的深邃,游走于时间的隽永。【2019-01-11】
琴 酒发表了评价:把它想复杂了,其实是抓住了玛德莱娜的瞬间完成跳跃的故事,跳跃本身就已经是记忆和回溯了,而记忆的内容,其实更多的是画面里直接的美与冲击。【2016-04-24】
Owl发表了评价:镜子映照女人和少年遁去的第二面,镜头揭开创伤的同时也治愈了它。看完第一部塔可夫斯基,说不上被折服但是有几组足帧的空长镜头确实够惊艳!在随风荡漾的草波中踟蹰不定的侧影、在疾雨中奔跑跳跃的动人身姿、桌面上依循自身节奏而收干的水印、放射状路景带来的的视觉至心理撞击以及几处为缓冲激烈情绪而短暂停留的慢镜头都让我有一种被吸到画面里去了的感受。还有触动我的是塔的面部特写,说话者所说的内容被接收者全部置换到了脸上,主角光环立刻放大了数倍,从而对角色的内心世界能产生快速且主动性的共情,掐断观望喘息的间隙,一定程度上也减淡了晦涩成分。很喜欢穿插在首尾两处的诗篇型旁白,似一个第三视角的阐述,增加了影片的厚度。/能表现出自我与个体的关系,使个体分裂出的另一个自我保持独立存在:一个是“镜子”,另一个是“摄像头”。【2019-04-06】
大钊发表了评价:我挺喜欢这样一类电影“老成的悲怆”,可以与《野草莓》《永恒和一日》放在一起,野草莓最直白,镜子最深邃。一年前只觉震撼,看不懂,现在知道没有什么好懂的,感受就是了。 “艺术就是蒙太奇”,当代几乎没有电影人有胆量愿如此表达内心了,私人影像不是艺术,但艺术可以私人。 镜子是木屋,是雪地战场,是风吹散的书页,它是一个轮回,人类种种的无聊历史,我们与之对话,回到婴儿诞生的时候,医生的到来可以打破并推动轮回持续下去。 长镜头与蒙太奇这两个利器都用得太美了,转化场景需要有鲜明的关注点,局部或景别,场景元素差异【2019-07-03】
阿辽莎发表了评价:坚决一星,电影不是用来为难观众的,永不再看塔科夫斯基。【2014-06-06】
思路乐发表了评价:【A-】对于这部电影,老塔并未对其做出过多的诠释注解,相反,他所留下的只有极度个人且纯粹的情绪与感受。在这种多语态的诗意影像中,老塔以一种大道至简的复杂来处理自我的梦境。而在摄影机运动中每一个景别的置换,每一位角色的凝滞,每一块镜面的映射,都带有至纯至高的圣洁之感。摄影师仿佛是在与耶稣的足迹进行交流。其中尤以木屋一家发现火灾的长镜头最为突出,当镜像与空间被角色的移动所打碎,又被通灵的运镜重新拼合,老塔不仅仅只是被“电影之神”附体而已,在那个时空澎湃的瞬间,他就是真正的电影之神。【2019-09-14】
康报虹发表了评价:那段军队渡海的片段成为了老塔这部从私人抒情回忆开始的电影的核心与实质。 在灰蒙蒙一片苍白的天空下,人们拖着身躯,在齐膝的泥泞中艰难前行,走向沼泽的尽头,几乎无人遣返。 雕刻在胶片上的这段时光的多维度与深度,产生了近乎震撼与净化的效果,这段是只属于老塔个人的、沉重的、痛苦的回忆。【2017-07-25】
爱智慧发表了评价:梦一般的电影,像诗歌一样悠远而绵长,感觉梦境被展现在眼前,这种感觉对我这种南方长大、住过乡村的人来说更容易理解。塔可夫斯基拍的是自己的人生和记忆,但是却让众多观众从中发现了自己的童年和过往,也许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即使是在别人的故事中,你也能看到属于自己的一片风景~【2011-12-21】
Andrew发表了评价:狗翊极力推崇的一部电影,点开以后断断续续坚持了七个多小时愣是还没看完。终于坚持到片尾结束然后登录豆瓣,面对着 8.9 的平均分和 9.3 的友邻评分,我感觉自己不配做电影人 [挥手再见]【2018-03-17】
stknight发表了评价:塔科夫斯基的一部带有自传性的作品,他父亲和母亲都还参与到了电影当中。塔可夫斯基自己说《镜子》并不复杂,可我怎么觉得这是我目前看过的塔二的作品中最缺乏逻辑的一部了。本来还以为黑白和彩色的画面在逻辑上有如《记忆碎片》般的联系,或者至少时间上有所对应,结果看到最后还是没理出什么头绪。【2012-01-30】
林浮云发表了评价:重温以后灵魂被震颤。根本想不到老塔的诗意化在电影叙事的功能性能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依赖的自然元素,某种象征完成的调度显然像大师掌控。火把之火,风中雨水,镜子的破碎,是割裂,是弥补,倒有几分普鲁斯特的味道。不尽然理解文本与逻辑线,小津的电影无文法论在老塔这里即是巅峰。普希金的诗,再是巴赫的音乐,即是电影情绪功能建立的致命一击。一切虚妄,处于濒死。镜子是可憎的,博尔赫斯如是说。感谢安稳哥。【2021-02-06】
翻滚吧!蛋堡发表了评价:唯美梦境般的影像片段构造出老塔的生平及对其家庭、战争的注解,生命就是一环环交错的螺旋…【2011-08-14】
RickySeptember发表了评价:说不清楚每一帧是什么意思,但是合在一起就是懂了……心碎 无能 痛不欲生地想要回到过去 无限渴望重回儿时一瞬间的单纯 温情 对战争的鄙视 深埋心底的恐惧 都被一丝丝地剥离出来化成流水 永不消逝却又渐行渐远。一种在国家机器高压统治下属于个人的卑贱情景在大自然当中得到了少少缓解……【2020-10-18】
易老邪发表了评价:4星半。比《乡愁》要好的多,但观影过程依然有点艰涩吃力,个别段落容易走神。【2011-10-02】
楚翰彻发表了评价:原来时光是被记忆雕刻成的。我只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所以镜子也许是记忆,是梦,是诗,是电影,但镜子中的自己又不是自己。某些时候我会发觉自己沉浸在美梦中的事实,于是梦中的欢愉随即戛然而止;某些时候我会发觉自己被困于梦魇中的事实,于是梦中的惊恐随即烟消云散。【2018-12-05】
张晚禾发表了评价:一个人能完全拍自己所思所想,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并让别人去膜拜你。塔可夫斯基做到了,忠于自我。现在与童年时空的交叉剪辑,塔可夫斯基对逝去岁月的念想【2011-10-08】
浮发表了评价:通过对时间和记忆极为精妙的展现,塔可夫斯基前所未有地完成了对虚幻的描绘,自此,梦与现实开始严丝合缝般重叠,如同镜子的两面。 因为我们同样可以预见不可知的未来,我们的血液便化作世界的河流,我即将抵达从未去过的地方,那是我的故土,我曾在此奔跑,也于此长眠。【2018-02-13】
yu发表了评价:重温,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其实这是一首优美独特的诗歌之影。导演通过在童年的回忆与当下的梦境中穿梭,以镜子这个媒介,通过凝视自己,将童年深刻的点滴记忆拼贴出来,或痛苦或愧疚,时光如水般流淌,过往的事物也安详的雕刻在时光里,景深静谧幽邃,虽然时过境迁,但想通过重构儿时的场景,以达到与儿时灵魂的交涉与共通,镜子的倒影也映射出了导演对儿时记忆的迷醉和对过往历史的体会。作者通过舒缓的格调和朗诵的诗歌,没有特定的逻辑推进叙事,注重镜头语言的仪式感与真实性,长镜头的运用下,人物的焦虑和挣扎如此真实。其实电影就是导演对于往事的祭奠,尽可能通过自己纯粹自然的语境,希望与观众交流,通过回忆与梦境,色彩调制与战时记录,美丽景致与家庭琐事,将这些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构思与形象,来表达了对不同年纪对不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2018-11-06】
宜乎众矣发表了评价:个人风格及其浓郁的作者化电影,抒情诗意漫流全片。自传式的故事穿插承载于种种:迷离混沌的梦境与琐散闲慢的现实、黑白怀旧质感下的凋敝过往与彩色影像下澄澈的现在、个体的记忆感知与国家民族的悠远追忆.......多重维度的渺远衔接因舒缓静雅的长镜头而实现柔和的过渡与隽永的相拼,在多次出现的镜子的割离反射中亦外化出反思。看似毫无头绪的发散叙事但又直线般统一的贯穿并进,在环境的介质下传达出的共情感虽难以捕捉,却逐渐由内而外地诠释出永恒的眷恋与回忆,直抵宇宙般浩渺无垠的终极境界【2020-05-31】
已注销的Asuku发表了评价:《镜子》是一种被影像化的体验,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年少时站在镜子前凝视彼端,一瞬间脑海内难以控制的意识洪流奔涌而过,这之中个人经验和时代记忆、现实与幻想、过去与当下交织出现。这份体验在实际操作中结果往往会导向无解,但是《镜子》的结尾,选择了远远凝视与守望,这便是塔导的境界了(瑟瑟发抖.jpg)【2019-01-17】
炯之发表了评价:意象的恒定存在,总有一团烧不完的火象征了牺牲与燃烧精神,认识的不可知与纪录片影像的融入使人仿佛置身于时间长河中回溯历史,在感受中建筑情感,在凝视中走向永恒,黑白与彩色之间的转换与情绪性心理化的表达方式汇成了神性的母爱意识流悲歌,片尾母亲两种时间断面的融汇道出了对时代的追忆与缅怀。【2018-05-26】

同类型